2017年3月13日,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利体育(中国文化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民族构建的二重结构”学术讲座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行。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平教授担任主讲人。
本次讲座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格致”讲堂及新利体育(中国文化书院)“贵山论坛”系列之一。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其松教授、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波以及新利体育院长张清教授对周平教授受邀主讲论坛表示热烈欢迎。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其松教授主持讲座并对周平教授作了介绍。
讲座伊始,周平教授以黑格尔的民族精神理论作为引子,提出“民族国家是创造出来的,民族和国家是紧密相连的”的观点。认为,民族并非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概念,而是一个由外部传入的概念。“民族”(Nation)概念产生于欧洲,是欧洲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伴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而广泛传播。
谈到中国的民族构建,周平教授以欧美国家为比较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属于王朝国家,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民族概念。中国自秦统一至最后一个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国家一直是主导性的国家形态。在王朝国家的发展中,中国巨大的疆域上形成过众多的族类群体,并在王朝国家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群体并不是具有突出的政治意涵的民族,本质上都是历史文化群体。中国的历史典籍中也曾出现过民族二字,但这与西方近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相去甚远。上世纪初,中国发生巨变。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对民族概念进行了再创造,将国内民族群体构建成一个国家,促成了民族构建的大背景。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或者说,能够用民族概念指称的人群共同体,都是近代以来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构建起来的。对于中华民族的构建来说,中国各民族的构建实质上是各个少数民族的构建,交织于中华民族构建的过程之中。
何为二重结构?周教授指出,中国同时存在两类具有本质差异的民族。中华民族并非是均质的和单一的结构,而是复合性的且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特征。这是一种十分独特且复杂的民族现象和民族结构。从民族构建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主要是对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文化群体的民族地位的确定),导致了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不同的民族构建过程:一方面是由历史上各个族类群体凝聚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构建,另一方面是在凝聚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同时又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各个族类群体自身的民族构建。在处于主体和“凝聚核心的汉族”的地位不容置疑的情况下,这样的民族构建就表现为各个少数民族的构建。不过,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构建过程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纠缠并相互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极富特色的民族构建过程,形成一种民族构建的双重变奏。因此,中国各民族的构建,实质上是各个少数民族的构建,也交织于中华民族构建的过程中。
周平教授认为,民族构建须有理性的选择,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族的发展。经过民族构建的双重变奏,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主要是少数民族)先后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族际关系,对中华民族国家和社会政治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中国的族际关系既有中华民族与各个民族的关系,也有处于主体地位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两种关系都要以政治化的方式来加以对待。民族构建不可避免地涉及着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日渐升高的民族权利要求、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等等。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这两类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在国家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是一个必要而理性的选择。
讲座最后,黄其松院长对周平教授的讲学再次表示感谢,并分享了自己对民族国家及民族构建的见解。
文:新利体育(中国文化书院)办公室 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中心 席游 图: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