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新利体育、中国文化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学科前沿讲座“民族志与新文科:地方表述的贵州视野”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开讲。此次讲座邀请的主讲嘉宾有:厦门大学一级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彭兆荣,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徐新建,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分会理事长陈跃红。讲座由新利体育闫玉教授主持。
四位教授以自身求学经历,勉励现场学子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努力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并鼓励大家打破单一学科的限制,以一种更加立体、全面的思维进行跨学科研究。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贵州大学部分学院的领导师生,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慕名参加。
彭兆荣、徐新建、陈跃红三位教授都是贵州大学校友,对于回到母校讲座,彭教授直言,“每次都是回家的感觉”。他提及自身学习经历,坦言每天学习到凌晨一点钟,激励同学们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彭教授从五个“我”的维度对人类学进行了解释,即“我”是人类的一部分、“我”是生命、“我”和语境、“我”和地方、“我”对我的选择负责。这“五我”的解释,深入浅出地为现场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人类学思想的科普。
叶舒宪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中国“新文科”的建设历程,同时以自己对玉文化的研究为例,展示跨学科研究视野的重要性。叶舒宪教授认为,文字的历史不够说明中华文明的久远,对“玉魂国魄”的探究更能挖掘中华近万年的文明史。同时,只有打破现有学科的界限,才能建立本土的文化体系。
陈跃红教授以幽默的语言分享了自己从本科就读于贵大中文系到硕士就读于北大,再到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经历,介绍了自己在南方科技大学做的一系列结合科技与人文的跨学科实践,鼓励同学们拥有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敢于突破和创新,争取做到“后有来者”。
徐新建教授从贵州视野说起,指出贵州的定位应是四方一体关联。关于贵州的刻板印象应该被破除,贵州研究要重新进入新知识、新视野,不是从地方走向世界,而是从世界回到家乡。徐教授还提醒同学们不要试图去复制前辈们的道路,因为“前辈只是人生的导游,带你去他去过的地方。”要学会回到人生的起点,回到本真去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位教授用生命做学问的精神令人感动。在提问环节,多位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四位教授极有耐心地作出解答,现场氛围热烈而融洽。这是前辈与后辈的交流,也是学术思维上的碰撞。
闫玉教授最后总结,四位学者的求学史,能够侧面说明我国新文科发展的历史,地方表述与贵州视野也可以是国家表述与全球视野。四位教授的分享给予同学们极大启发,寄寓师长对同学们走得更高、更远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