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体育简介

 

学院源自1942年“国立贵州大学”创办之历史学专业,历经历史系、人文学院历史系、新利体育(中国文化书院)之组建分合而成现今之规模。有历史学本科专业1个,系学校重点支持和建设的人文核心专业之一,并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国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文物、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其中民族学为贵州省重点学科和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员工41人,专任教师33人,高职称教师占比6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8.7%;有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人、省黔灵学者1人、省学术先锋1人。学院师资队伍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为雄厚,且长期致力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助推新时期国家和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精神,肩负人才培养历史使命,在长期办学中涌现出黎东方、姚公书、张振珮等一批在国内专业领域中具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培养了近5000余名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和700余名中国史专业、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如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谌贻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等杰出校友。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近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升,生源日益向好,就业前景更加广阔,本科考研录取率近年持续增长并保持稳定,并有多名硕士毕业生考取“985”和“双一流”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围绕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努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科研方面,2005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5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占全校100%。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史通笺注》《中国方志学概论》以及“书不尽的贵州”大型民族历史文化丛书系列、“清水江研究系列”多卷本大型文献《天柱文书》(22册)《清水江乡民家藏文书考释》(44册)《赫章古彝文献合集》(80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10册)《传统村落记忆与乡村振兴丛书》(17册)《贵州省珍稀古籍影印丛书》等,积极推动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学术研究及成果产生;尤其《史通笺注》《中国方志学概论》《天柱文书》《清水江乡民家藏文书考释》等具有标志性。建有清水江学研究中心、阳明学研究中心、西南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土司文化研究中心、东方思想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获批建有国家民委民族政策与理论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民宗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有《阳明学刊》《人口·社会·发展研究》等学术辑刊,并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积极推动区域史、“黔学”和“清水江学”建立并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并形成了清水江学、区域民族史、文化史、文化遗产、社会与宗教研究组合的特色优势学科群,且在国学与传统文化领域弘扬与传播、研究与实践上引领发展,尤其阳明学、阳明后学及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成果居国内前列,且是全国阳明学研究的三大重镇之一。搭建科学研究平台,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并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助推区域“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明显。

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将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新路径,大力助推贵州大学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新时代贵州省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以上数据截至2024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