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大龙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

发布者:新利体育发布时间:2023-10-01浏览次数:229

2023928晚上七点,由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主办,新利体育、贵州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贵州大学贵州省民教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贵州大学第92期文科讲坛学术讲座,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成功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教授做了题为《“天下”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历史上中国”讨论的新思考》,校内外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报告听讲,讲座由新利体育副院长黄诚教授主持。

 

 

 

李大龙教授首先说明了研究“历史上的中国”的意义,回顾和总结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历史上的中国”讨论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指出了以往有关这一问题研究存在的误区。

紧接着,李大龙教授提出了以往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视角未得到足够关注。对此,李教授分析了边疆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如何体现,“历史上的中国”如何形成,在没有域外势力介入的情况下,多民族国家中国在清朝前中期完成了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型,以及近代遇到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最终发生“碰撞底定”的历史进程。李教授将这样的进程概括为“自然凝聚,碰撞底定”。李教授认为,今天的学者需要跳出“以谁代表中国”的误区,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中国”“疆域”应引起反思和赋予新的诠释,需要转变视角,而不是将其对立起来。

 

 

 

在报告的最后,李大龙教授再次总结要在“天下”视野下审视“中国”与“边疆”的关系。二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构成了一个传统话语体系中的完整“天下”,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样态的相互关系。“中国”与“边疆” 之间关系密切,且不是对峙的独立个体,而是共同构成了“天下”这一整体,因为在传统的“天下观”中“中国”与“边疆”自始至终都是“天下”的组成部分,并不存在先后“加入”的问题,而是不断持续加强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只有这样,中国历史的“整体性”才能得到完整体现,由此所建立起来的话语体系才能完善。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共同”理论的完美支撑,也有利于完整阐述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李大龙教授向同学们所展示的“天下”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的关系,引发了同学们的新思考、新见解。在提问环节,来自贵州大学、中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同学向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得到了李教授的精彩回应

 

 

 

主持人黄诚教授最后总结,李大龙教授的讲座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逻辑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形象,以事实来阐释关键问题,启发我们对疆域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讲座在欢快的掌声中在场的师生收获满满,既拓展了学术视野,又得到了方法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