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利体育共同编著,夏保国教授等主编的《成都屈家山II号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日前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贵州省第一部由高校教师主编出版的完整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凸显了贵州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取得的新成绩,为我校和贵州省考古文博学科的考古文博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
《成都屈家山II号墓地》样书封面
屈家山II号墓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和街道蒲草社区,是堪称“半部四川通史”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古墓群的重要点位之一。2021年初,为配合园区基本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新利体育开展了屈家山II号墓地历时4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左志强副研究馆员担任领队,新利体育夏保国教授担任执行领队,我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亮吉担任现场责任领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中)在发掘现场与夏保国(左)、左志强(右)等交流
本次发掘共清理汉晋崖墓24座、唐宋砖室墓和石室墓8座、明清岩坑墓和土坑瓮棺葬17座,出土铜、铁、陶、瓷等不同质地遗物380余件,对于成都平原汉晋崖墓的分期断代以及唐宋至明清时期墓葬形制、葬式、葬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夏保国教授清理墓葬出土遗物
自2021年初开展考古工作以来,夏保国教授带领项目团队20余位硕士生和本专科生以及文物修复、绘图、勘探等技术人员,克服新冠疫情威胁的种种艰难险阻,长期奔波在学校课堂与田野现场之间,科学严谨,贯彻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田野中历练高精专业技能的工作作风和学术品格。田野工作结束后,团队又全身心投入资料的科学整理和报告的编撰修订之中,历时近2年精心修改完善,报告于2023年11月正式出版印行,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屈家山II号墓地M13崖墓
《成都屈家山II号墓地》共分五章,详细介绍了屈家山II号墓地汉晋、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墓葬等遗迹和出土遗物,进行了考古遗存类型学研究、分期断代等研究,包括各类线图161幅,彩版68页幅,合计60万字。其中,第五章深入探究了五个学术专题,除了为学术界提供准确、完备和翔实的研究资料之外,还贡献了成都地区红砂岩构造崖墓的修建、断代和科学考古发掘方法等方面的学术见解和理论认识。团队在报告出版之前已将屈家山II号墓地的唐宋、明清时期的墓葬以发掘简报的形式发表于《成都考古发现2020》。
屈家山II号墓地M29崖墓
屈家山II号墓地山体北侧墓葬分布图
本考古发掘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新利体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落实和重要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出了业务骨干参与指导发掘,院领导颜劲松、蒋成、谢林、周志清等参加报告编委会并将报告编撰列入研究院2022年度出版计划,相关专家还对考古报告编撰团队的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们给予热情培养和辅导。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崔海洋、原副处长陈爱东(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学院原院长杨军昌、党委书记徐练等,以及闫平凡、雷蕾、查飞能、李笛、姜昱竹等诸位老师给予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科学出版社编辑柴丽丽在审阅报告书稿的全过程中,倾情沟通,精益求精,保证了报告的上乘质量。
项目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资料整理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人个人和团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成都屈家山II号墓地》的出版,既是贵州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和学科建设十年筚路蓝缕的历史见证,也是贵州省高校作为主编单位完成出版的第一部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新利体育近年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等高水平学术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四川成都、云南元谋、贵州贵安新区、浙江宁波等地开展了扎实、全面、高质量的考古文博人才实操实训培养。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的模式,贵大考古文博学科近年来向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输送了7名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担任《成都屈家山II号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副主编的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亮吉、2020级硕士研究生吴功翔已分别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部分项目团队成员在考古整理基地前的合影
随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与贵州大学考古文博学科团队合作的深入,相信将会获得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将有更多的优秀学子从田野考古的广袤沃土中脱颖而出。
(图/文:余周剑)